临床问题

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适宜分型:ST段抬高ACS和ST段不抬高ACS

内容:

急性冠脉综合征循证医学观点和进展目前是世界上研究的热点,但国内缺乏重视。

       认识这个问题有一个过程,以前,急性心肌梗死分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,前者被认为在心电图上是不出现Q波的心梗,后者则认为是出现Q波的心梗。此外,还有一种病理状态被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,这种病理状态的病人也可以存在微小的心肌损伤。而随研究的进展,人们在尸体解剖中发现,ECG上出现Q波的病人,并不一定都发生透壁性心梗,而没有出现Q波的病人也有一部分存在透壁性心梗。因此,通过心电图上有无Q波来判断心梗是否透壁是不科学的。而且,透壁和非透壁心梗对于临床评价预后意义并不很大,因此逐渐倾向于用Q波和非Q波心梗作为诊断名称,但研究结果显示,此种分类对评价远期死亡率方面也没有明显意义。

      我们在新千年该如何思考?

     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,不能只看见眼前的结果,应该随时考虑到病人的预后。目前已经认为,将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有Q和无Q,在评价预后方面没有太大意义。因此,国际上推崇新的分类方法,即将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和不抬高的心梗,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ST段抬高或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。

       对于ST段抬高心梗的治疗(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)

治疗方面,针对ST段抬高的心梗,即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。治疗方面,可以溶栓治疗,已经有很多试验证据溶栓治疗比安慰剂治疗死亡率明显降低。还可以应用直接PTCA和支架。

        总之,无论应用何种手段,目的在于“尽快、充分、持续”开通梗塞相关血管,最大程度的挽救心肌。

       ◆ 尽快,“时间就是心肌!”如果我们能 1小时内开通血管,那病人可能没有心肌的坏死发生,所以力争1小时内开通血管,而不是6小时,更不是12小时。所谓6小时只是一个最后的期限,不是最佳的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◆ 充分,就是要达到TIMI III级。最新的观点是,一定要达到心肌水平的灌注,而不仅仅是血管水平或说是造影水平的灌注,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研究方向,国内希望能及早领先开展。

      ◆ 持续,就是梗塞不复发的问题,这个问题尚未得到良好的解决,目前认为PTCA在此领域好于溶栓治疗。

      开辟绿色通道 很多医院认为直接PTCA在中国不可能实现,因为从经济上考虑,如果先让病人实行手术,然后再行交费,可能会有大量的病人欠费,造成科室和医院的亏空。而从我的经验来说,朝阳医院多年来的急诊PTCA很少出现欠费现象,在人民医院,目前已经很快开展了多例急诊PTCA,也没有出现欠费问题。相反,病人非常的感激,并且积极配合治疗,这样即让病人得到了即时的救治,最大限度的挽救了濒死的心肌,也给医院带来了效益。这绝对是一件好事,是绝对可以做成的!所以绿色通道一定要开辟,如果没有从急诊一直到导管室的绿色通道,就不可能实现急诊PTCA

       对于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(ST段不抬高的心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)

       对于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,无论是TIMI IIIa 或TIMI IIIb试验中,都已经证实该病绝对不能溶栓,因为这时形成的血栓大多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血栓,而溶栓药物如尿激酶或者链激酶其实都是纤溶药物,这些药物都可以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,即都有促栓作用,加剧血栓形成,甚至可能使不完全闭塞的病变变为完全闭塞。因此应该采用阿斯匹林,首次剂量150~300mg剂量,不能应用肠溶制剂,一定要嚼碎服用。另外,现在有认为小剂量溶栓药物治疗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有效。这里需要特别指出,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此类急性冠脉综合征有效,这里的尿激酶由于剂量过小,已经没有溶栓的作用,其实这时小剂量尿激酶起的抗凝作用。所以现在推荐应用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,或阿斯匹林加静脉普通肝素并监测APTT,特别强调,心梗早期应用普通肝素皮下注射无效。

       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

       如果说我们的前辈老师的最大贡献是建立CCU,把心梗治疗从大内科中独立出来。而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建立急诊胸痛中心。现在国际上很多国家豆建立的胸痛中心,来专门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。我们还应该教育年轻医生,夜间病人任何时候胸痛都应该作ECG,这些不仅可以有助于确立诊断,对危险分层也有效。

      科研热点:国内如果可能,应该研究有中国人特点的积分标准,希望能够联合攻关。

      此外,许多医院不能作PTCA,这样的病人可以用易化PCI(facilitated PCI),在下级医院首先溶栓,然后转中心医院治疗,可以联用TPA加血小板IIb/IIIa受体拮抗剂,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复发,降低死亡率。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365heart.com/tabloid/2004/07/temp_262.html

出处:北大医学院 胡大一 2004-7-13
  • 上传者:moonmood

    最后更新于 2011-05-20 11:28